銅輪雕刻 v.s 磨棒手工雕刻
來到骨董水晶玻璃博物館
以前宮廷皇室或私人收藏拍賣會等上的水晶玻璃器皿是具有文化與工匠技術保存的價值,不管過了幾世紀玻璃永遠閃閃光芒照映年代風華。
這些是MSA特別去博物館拍的觀摩照片,是以銅輪雕刻方式呈現,這技術讓波西米亞在玻璃的世界中開拓出劃時代的領域,且自相傳承而不得外流,擠下威尼斯玻璃佔有了歐洲市場,並且持續至十八世紀。
如果有看過上海迪士尼現場製作玻璃杯雕刻,所使用的就是銅輪,機器比較大,操作困難,在玻璃上是大面積且刻紋很深的切磨紋,與MSA所使用的工具與呈現方式有很大不同,也因為機器小可雕刻較細微精緻的刻紋,一樣都是雕刻,銅輪雕刻的使用率大非常多,相對MSA的工藝則少很多,在英國還有一些神級雕刻師,但也非常少見。
有名的日本傳統工藝江戶切子也以銅輪方式直線切削幾何圖案同樣驚為天人來表現日本的細緻工藝文化。
波西米亞玻璃
波西米亞的玻璃工藝在歐洲稱之為「森林玻璃」。其名稱的由來是自十三世紀開始,原來位於阿爾卑斯(Alps)山脈北邊的歐洲國家在中世紀時期所興起的玻璃工作室,以及在奧地利、捷克、德國等受到拜占庭文化影響的中部歐洲國家所成立的小型工作室,從敘利亞以及東羅馬帝國習得玻璃的製作技術而開始活躍起來。後來因為火災的危險性以及玻璃原料供給上的不方便,逐漸地被迫由城市遷往接近原料產地的森林地帶。在波希米亞以及德國北部的森林地帶,大量出產品質良好的矽砂與坩堝用耐火黏土等原料,以及作為燃料與玻璃原料的木炭,具備了在森林中就地蓋窯的先天條件,於是在此地生產的玻璃就有了「森林玻璃」之稱。
森林玻璃的生產模式以及製品的種類有嚴格的限制,首先是所有的玻璃工藝技術者形成一個玻璃村,全村構成一個大家族,玻璃工藝技術自相傳承而不得外流。製品的特色則有熔著裝飾玻璃、線圈玻璃、扭頸玻璃、廣腳玻璃等。
十五、六世紀時期的波希米亞的玻璃工藝,受到威尼斯玻璃的影響很深,從使用威尼斯的蕾絲玻璃技法以及彩繪玻璃點描法所製作的玻璃杯,或是高腳杯、玻璃彩繪等可以看出兩者的關係。然而到了十七世紀,波希米亞完全擺脫來自於威尼斯的影響,樹立了獨自的風格,那是因為從十六世紀末開始,不再由義大利進口碳酸鈉,取而代之的是廣大森林中的木灰,因此製造出無色透明、折射率高且質地佳的波希米亞水晶玻璃,以這種水晶玻璃為坯體再利用銅輪雕刻所製做出的玻璃器,不僅在玻璃的世界中開拓出劃時代的領域,也為波希米亞玻璃在與威尼斯玻璃的競爭中奪得了勝利的寶座而佔有了歐洲的市場,並且持續至十八世紀。
綜觀波希米亞玻璃的特色,從初期較粗糙的彩繪玻璃發展到到十七、八世紀間華麗的水晶玻璃雕刻。其中也有特殊的例子,例如金彩蝕刻(或貼金箔)後利用雙層玻璃杯夾金彩的三明治玻璃、切割後填黑彩的填線玻璃等;而在十九世紀進入衰退期後,仍然創造了各種的表現技法,例如在乳白色的披覆玻璃上施以雕刻後再上彩繪、切割玻璃施以透明淡彩、有色披覆玻璃上施以銅輪雕刻等,在玻璃工藝的發展上賦予有趣的變化。但是原本在無色透明玻璃上施以銅輪雕刻的高格調餐具,卻因為要突破不景氣而轉為使用華麗的玻璃器,卻反而降低了製品的格調,此點乃證明並非華麗就一定會更好。
-文章自文化局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日本江戶時代的玻璃工藝
中國玻璃器皿的製作技術被傳往日本時適值日本的彌生時代,此時製作的是「勾玉」(月牙形玉)與小玻璃珠之類的玻璃物件,直到奈良時代發展成為大量生產的項目。但作為製造器物最基本的吹製玻璃技術卻似乎未被引進,以致於日本的玻璃工藝自此急速的衰退。
日本與中國同樣地到十七世紀以後,玻璃工藝才得以正式的發達起來。而由現存的遺物中可以判斷日本在其江戶時期的正德年間(1711~1716年)引進了中國的玻璃工藝技術,在長崎、大阪、京都、江戶,以及薩摩(今之鹿兒島)等地發展,因為江戶時期的玻璃器都是由鉛玻璃所吹製而成,而鉛玻璃是中國的玻璃器所慣用的素材,玻璃器形的特徵也與乾隆玻璃吻合,再加上十七世紀中葉中國已有成熟的吹製玻璃技術。
至於江戶的切削玻璃則開始於日本天保年間(1830~1844年),此種技術據說是由江戶的皆川久兵衛與在原留三郎所創造的。然而製作出江戶時期最高水準的玻璃器要歸於薩摩藩,薩摩的藩主於1846年由江戶招聘玻璃工藝技術者築窯後,正式展開了薩摩玻璃的製作,最興盛的時候擁有十座玻璃窯以及二百個工人,特別是在1851年由於出現了銅紅玻璃以及發明了來自於黃金的紅色玻璃而遠近馳名,只可惜工廠在1863年由於遭受英國艦隊的砲擊而燒毀。
江戶時期玻璃工藝的特徵有長崎玻璃的單色無花紋玻璃器、江戶玻璃的帶黃無色透明玻璃模型吹製後再施以曲線切削的玻璃器,以及薩摩玻璃的紅、藍與透明玻璃的套色玻璃直線切削幾何圖案的玻璃器。
-文章自文化局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MSA是用磨棒雕刻,是比較小的雕刻工具來創作,雕刻技術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與經驗,才能創作好作品。
銅輪雕刻和磨棒手工雕刻是兩種常見的雕刻技術,雖然都是手工雕刻的方式,但在工藝方法、雕刻效果和應用範圍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銅輪雕刻是一種使用旋轉銅輪工具進行雕刻的技術。
這種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電動或機械設備,將銅輪旋轉並將其應用於雕刻材料表面,通過旋轉銅輪的運動,將所需圖案或紋飾刻印到物體表面上。這種技術適用於大面積的雕刻工作,效率較高,並且可以達到精確的雕刻效果。
相反,磨棒手工雕刻則是一種完全手工的雕刻技術。
它通常需要使用尖銳的雕刻工具,如雕刻刀或鑿子,由藝術家手工刻劃出圖案或紋飾。這種方法需要更多的技術和耐心,因為雕刻師必須控制刀具的力度和角度,以創造出精細和精確的雕刻效果。由於這種方法是完全手工的,因此可以實現更多的細節和個性化的設計。
除了工藝方法之外,這兩種雕刻技術的雕刻效果也存在差異。銅輪雕刻通常會產生比較平滑和一致的表面,因為它是由機械設備控制的,而磨棒手工雕刻則更容易產生顆粒感和手工痕跡,這種特殊的質感也是許多藝術家所追求的。
在應用範圍上,銅輪雕刻常用於大型雕塑、建築裝飾和工業生產中,而磨棒手工雕刻則更適合於藝術品製作、細膩雕刻以及需要個性化設計的場合。
總的來說,雖然銅輪雕刻和磨棒手工雕刻都是雕刻技術,但它們的工藝方法、雕刻效果和應用範圍存在明顯的差異,藝術家和製造商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和項目特點來選擇適合的技術。